书:pan.baidu.com/s/1TgEuwBhTWdHNlzDLlCQC5Q?pwd=1g0t
- 《黄帝内经素问》
- 原文摘录:黄帝问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灵枢经》
- 原文概述:《灵枢经》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主要论述针灸学理论及人体生理、病理等。其内容丰富,涉及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等多个方面。
- 《金匮要略》
- 原文摘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肝必自伤,其病不旋踵矣。
- 《温病条辨》
- 原文概述:该书由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中医温病学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剂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类。
- 《丹溪心法》
- 原文摘录: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身之病,大端则一。凡人之病,同是阴阳不和,水火不交,所以为病。
- 注释:这是朱震亨(丹溪翁)关于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观点,认为人体疾病多因阴阳不和所致。
- 《本草备要》
- 原文摘录:热药多秘,惟硫黄暖而能通;寒药多泄,惟黄连肥肠而止泻。
- 注释:该书对药物的药性、功效、用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类,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兰室秘藏》
- 原文概述:该书由元代李东垣所著,主要论述内科疾病的证治,对脾胃病的论述尤为详尽。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原文概述:该书是宋代官方颁布的一部方剂学著作,收录了大量临床常用的方剂,对中医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 《针灸甲乙经》
- 原文摘录: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气不和,病生于不仁。治之以针,调气以和。
- 注释:该书是针灸学的重要著作,对针灸理论、经络、腧穴、针法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 《针灸大成》
- 原文概述:该书由明代杨继洲所著,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对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脉经》
- 原文摘录: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气血,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
- 注释:该书是中医脉诊学的重要著作,对脉诊的理论、方法、临床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 《医贯》
- 原文摘录:天地之间,惟阴阳二气而已。阳动而阴静,阳刚而阴柔,阳升而阴降,阳进而阴退,阳生而阴杀,阳化气而阴成形。
- 注释:该书由明代赵献可所著,主要论述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证治,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遵生八笺》
- 原文概述:该书是明代高濂所著的养生著作,涉及养生、饮食、起居、调摄等多个方面,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血证论》
- 原文摘录:人身之血,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所不及。凡血之上溢者,皆阳盛而阴亏;血之下泄者,皆阴盛而阳衰。
- 注释:该书是清代唐容川所著,主要论述血证的病因、病机、治法及方剂等,对中医血证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原文概述:该书是金代刘完素所著的中医著作,主要论述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证治,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及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请注意,以上原文摘录或概述仅为部分内容,如需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原著或相关中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