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pan.baidu.com/s/1n-cOpH495npVkiLA_b8mTg?pwd=g4pc
- 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差异,不但是理论上的,也源自身体感受的方式不同。
- 歧异之一在于“脉”。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医生最后都以手腕为诊断的部位,两个文化的医生把手放在类似的地方,所得到的感受竟然有天壤之别。
- 歧异之二在于“观察的方式”。古希腊医者着迷于肌肉的身体,探究着人体器官被创造的目的;古中国医者则在观察脸部表现所反映的内在感受与意向,探索体内变化所流露的皮肤色泽,思索色泽中深沉的意蕴。
- 歧异之三在于中、希医学对“血液”与“风”(呼吸)的不同看法。中、希医学皆将血液视为生命的来源,但对“放血”疗法,态度却大相径庭。
- 在古中国,从汉代到清代的医籍里,“风”持续性地扮演着人类疾病的主要来源,而在古希腊,自希波克拉底以后,“风”却主要指体内气息、内在力量或灵魂。
- 我试图提出如下建议:比较研究身体认知的历史迫使我们不断重新检视我们认知与感受的习惯,并且加以想象不同的存在方式——以全新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
- 古中国与古希腊医学的歧异,不可能以理智的规划或成套的观察加以概括。
- 肌肉的也是随着自我控制观念发展的——肌肉是自我控制的器官。和自我控制的器官相对的是自主运动的器官,如脉搏。
- 行为是“常识的”,关于睡眠、开窗、洗头、穿堂风、水温的常识教义,哪怕是截然相反的操作所根植的想象来源。
- 心、肾、脾、肝、肺主导的经脉对应的征象和时辰,正来自于对身体脉络的想象,对应的是阴阳五行、太一九宫这种宇宙观。
- 这些追溯和分析使很多涉及吃喝拉撒睡的日常行为习惯成为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当作者把它放在比较研究中时尤其如此。
- 作者心心念念想要辨析清楚的古希腊医学和中医所依据的经验和文化想象,那些看上去相似及毫不相似的血、脉、色、风、肉。
- 辨析的结果并不十分重要,过程则真正打开眼界。
- 多少的灾难,都是由于狭隘而来,更不用说偏执了。
- 在《身体的语言》中,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让我们得以直观地体验那古老而新奇的中、希医者的世界。
- 中医与西医,中国与古希腊,脉搏与切脉,分解的肌肉控制与望色,血与气。
- 以日本文化的视角看中国与希腊(代表东西方)的医学,令人耳目一新。
- 许多内容对不太懂中医的人来说是不错的科普,说到底还是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等各种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差异,然而表现出某些特定的诊疗方式却殊途同归。
- 作者文献功底很扎实,尤其是先秦史学得不错。
- 也对古代的“医疗人类学”有了一点兴趣,很多学科的发轫未必是现代以来。
这些原文摘录展示了作者对于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间差异的比较和分析,以及作者对于身体认知历史的深入思考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