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的逻辑谜样的人类行为和解谜的人脑机制

书:pan.baidu.com/s/1n-cOpH495npVkiLA_b8mTg?pwd=g4pc

  1. 以“问题”为导向,先问你几个问题吧:你是否经常回到家才想起路上该买的东西没买?你是否知道自己要减肥,但还是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电视?你知道哈欠会传染吗?盲人做梦时会看到什么?
  2. 《神经的逻辑》每章都从一个惊奇问题开始,带领读者不断解谜,充满阅读推理作品的快感。
  3. 父母年纪大了,可能会有一些记忆偏差。在这本书里记录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科学家们找来一群人,第一步就是要他们回家,听长辈讲自己小时候的事儿。
  4. 科学家事先联络了参与者的家人,大家串通好了,在这些童年经历里掺上了一份事先写好的故事。长辈会告诉参与实验的人,他小时候曾经在商场里走失过,后来被好心人找到送了回来,这个经历纯属子虚乌有。
  5. 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让他们回忆这段经历。结果,三分之一听了故事的人,不但都自信地记得这次走失的经历,有的人还添油加醋,绘声绘色地回忆起这个好心人的长相之类的细节。
  6. 这可不是这些人故意给自己加戏,实在是咱们的记忆系统不靠谱。长辈讲述的故事,仿佛是在快照模块里加上了几张伪造的照片。快照模块本来就很难分辨真伪。
  7. 到了故事模块这里更麻烦了,这个模块一定要把零散的信息拼凑成故事,甚至自己填充快照里没有的细节。于是,这段童年故事就从几张伪造的快照变成了一段细节丰富的经历了。
  8. 正是因为记忆系统不擅长分辨真伪,还喜欢编造故事,有经验的律师总是谨慎对待人们的证词。
  9. 习惯成自然是真的吗?你是否记得自己每天出门后怎么回家呢?
  10. 许多人都会发现,如果路程足够熟悉,自己可以完全不记得一路怎么走的,在路上躲避行人和车辆也不需要意识就能完成,人们完全可以靠无意识做完成很多事情。
  11. 作者举了一个动物的例子:科学家用小白鼠做实验,训练它们在迷宫里找食物。食物总是固定放在迷宫的左边,最开始,小白鼠要在迷宫中找上一阵子,再拐到左边。多次训练之后,它们一进迷宫会毫不犹豫的向左一拐。
  12. 这时,小白鼠已经形成了习惯,科学家把食物换到右边,小鼠也不会主动寻找,它们会先按习惯去左边,然后茫然的找上半天。
  13. 科学家找到了负责习惯系统的大脑区域,通过药物关闭了小白鼠的习惯系统。结果,那些养成了习惯的小白鼠进入迷宫后,再也不会一股脑拐到左边,重现变成了左顾右盼,就像没有经历过之前的训练一样。
  14. 在偏侧空间失调症中,有意识的系统无法看见世界的左半边,无意识的系统却能够。
  15. 与这相似的是,那位心不在焉的司机并未有意识地觉察路况,但是他既然没有撞车,想必他脑中的无意识过程还是在看路的。
  16. 无意识系统真能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看见世界吗?真是如此:我们的脑的确看见了我们不知道自己正在观看的事物。
  17. 每一时刻你所专注的事情就会进入有意识系统,被你所意识到,并加以理解和思考。与此同时感官接收的其他信息,全都进入到了无意识系统。但这两个系统接管的信息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18. 无意识系统会通过整合感官信息,创造对这个世界完整、统一、连续的解释,这个解释就像在讲一个故事一样。
  19. 只有在“有意识”的状态下,人类才会体验到自我。有意识系统的作用还在于,当无意识系统创造了一个故事,有意识系统会对故事进行反省和修正,最终让人体会到一个正确的完整的自我。
  20. 弄清楚脑与神经系统的运作模式和逻辑,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对心理疾病和超自然体验的看法,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身的隐秘之处,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这些原文摘录涵盖了记忆、习惯、无意识与有意识系统等多个方面的探讨,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人脑机制的神秘性。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