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pan.baidu.com/s/1jiAk0CTLwMbllsnYjgbJMw?pwd=v4cm
- 摄影集简介:本书收录甘博在1908年至1932年所摄的四千余张相片,含括中国北京、安徽、澳门、重庆、福建、广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江西、辽宁、山东、上海、四川、天津、浙江以及美国、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地诸多名胜古迹、古建遗址及市井图像、重大历史事件。
- 甘博背景: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其祖父詹姆斯·甘博系宝洁创始人之一。甘博家族和中国有着深厚渊源,其父戴维·甘博曾捐助杭州的教会学校之江大学(现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 首次访华:1908年,十八岁的甘博随父母第一次来到中国杭州旅行,首次访华之旅给年轻的甘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既为中国古老的文明所倾倒,又为进入20世纪的中国的贫穷所震惊。
- 在华经历:甘博分别在1917~1919年、1924~1927年、1931~1932年三次来华,其间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先后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和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社会调查干事,并就职燕京大学基金会。
- 社会调查:在华期间,甘博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中国北方,特别是北京社会生活各方面进行了梳理,其《北京的社会调查》(Peking, A Social Survey, 1921,与步济时合著)和《北京市民的家庭生活》(How Chinese Families Live in Peiping; a Study of th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of 283 Chinese Families, 1933)二书至今仍然是研究那一时期北京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
- 摄影主题:甘博摄影的主题非常广泛,既有常见的旅途风景,也有非常细致的民俗记录。例如,《定县:华北农村社会》一书中的照片就是对华北乡村生产方式、经济活动、风俗、信仰乃至建筑物的记录。
- 摄影目的:甘博有意识地把摄影当作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手段,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建立起了一套丰富的图像档案。
- 照片发现:1984年,甘博去世十五年以后,他的女儿凯瑟琳·科伦夫人机缘巧合地在家中的阁楼里发现了这些保存完整的照片。
- 照片保存与推广:1986年,科伦夫人成立了甘博中国研究基金会,致力于照片的保存与推广。2006年,这些照片最终落户杜克大学鲁宾斯坦图书馆。
- 摄影集价值:甘博用镜头凝固了世纪之交变化中的中国社会,透过甘博的镜头,可以回溯中国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瞬间和很多逐渐消失的传统礼仪、生活习惯,这些照片提供了观察当时时代风貌的一面镜子。
- 摄影集出版:中国文化史迹·甘博摄影集(全15册)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 摄影集内容分类:摄影集按地点、时间、专题内容等分类,展现了各地的名胜古迹、古建遗址及市井图像。
- 甘博的评价: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评论道:“甘博的照片在质量、想象力、技术水平和多样性方面均超出了仅仅作为记录中国人生活或风景的那些照片的水平。”
- 甘博与中国之缘:甘博的家族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其父戴维·甘博曾捐助杭州的教会学校之江大学,之江大学图书馆也因此被命名为“甘博堂”。
- 甘博的学术贡献:甘博在华期间不仅进行了大量的摄影工作,还发表了多部关于中国社会的学术著作,如《定县:华北农村社会》、《华北乡村》等。
- 甘博的学术精神:甘博以社会学家的人文关怀,关注时代危机,用镜头捕捉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 甘博的摄影技术:甘博的摄影作品在技术上也非常出色,他准确地捕捉到了瞬间的表情、姿势或一连串并列的因素,展现了整个时代或文化的风貌。
- 甘博摄影集的影响:甘博摄影集为后人提供了观察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重要视角和珍贵资料。
- 甘博的摄影热情:当甘博的研究用照片的形式展现出来时,就显得格外有活力、有热情、有情感,赤裸裸但决不残酷,能够解释处于中国长期革命中心的深刻而真实的痛苦。
- 甘博的摄影作品意义:甘博的摄影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们为后人了解和研究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这些原文描述或相关知识点展示了《中国文化史迹:甘博摄影集(套装全15册)》的丰富内容和深远意义。